写作基础知识

注:

  • 因为这是基础知识,所以更多的是在“句子“,而不是文章。
  • 本文参考:《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林玉山,王立根,陈学斌)
  • 本文只是一个大致介绍,会有很多错误(懒的再改);下载链接:语文基础知识

1 汉字

语言的本质是用来记录和传达的信息的符号。这个世界主要有二种形式的语言,一种是主”形“的汉字,另一种是主”音“的英语。

注:这里唯一要注意的是错别字,不过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输入法的强大,一般不用在意这点。(当然,对考生而言可不一定哦)

2 词语

2.1 词语的定义

词语的定义有点奇怪,由字组成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

  • 由字组成,这没什么好説的。
  • 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如水果。你看水果可以独立运用,这没有问题;那么最小语言单位呢?就是拆分以后就不是原来的意思了。

2.2 词语的分类

词语的定义不怎么重要,但词语的分类相当重要!不过因为单独説,不容易明白,所以我们放在句子语法这块一起讲。

2.3 词语的辨析

一、实词

意义的轻重轻视、蔑视;违背、违反;批评、批判;失望、绝望;请求、恳求;努力、竭力;信任、依赖;希望、盼望 、渴望
范围的大小边疆、边境;局面、场面;战争、战役;包罗、包含;性质、品质
搭配的对象交换、交流;理念、观念;
感情色情成果、后果;节俭、吝啬;坚强、顽固
词性深入(V)、深刻(a)

二、虚词

虚词是一个很玄乎的东西,靠的就是平时的语感和积累了。

位置根据XXXX,需要XXXX。(缺少主语);至于XXX,是XXX。(至于表现另提一件事情,需要联系上下文。
滥用有一些电影不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XXXX。(去掉因为)
漏用以XXXX为的结构(为不要省略);他不仅,XXX(加上而且)
误用把钱购买仪器(把——用)

3 句子

3.1 语法详讲(重点!)

这个世界我们可以描述成:物质 + 运动。(微观上看,我们可以理解成一切都是原子组成的,尽管这个说法有点儿问题,但就写作和语言而言,问题不大)

  • 句子:我们用名词代表物质,用动词描述运动的方式。物质 + 运动便是一个句子了。例如:我吃饭。
  • 复句:因各种逻辑条件而形成句子,一般有关联词的。如:不管今天是否下雨,我都要吃饭。
  • 语法成分:【核心:物质 + 运动 + 物质 】
  • 主语:物质。【一般由名词、代词、数词充当】
  • 谓语:及运动的形式。【一般由动词充当】
  • 宾语:有的物质运动会涉及两个物质,例如我吃饭。吃后面的饭就是宾语了。
  • 定语:每个物质都是不一样的,有时我们需要区分他们,这就需要定语了。如苹果是一个物质,什么样的苹果呢?是大大的苹果,还是红红的苹果?【注:定义前面一般都可以加“的”;一般由形容词充当】
  • 状语:运动的形式也不同。他吃饭,他如何吃饭呢?是狼吞虎咽地吃,还是细嚼慢咽地吃呢?这显然不同,当我们需要表达这二种不同时,就需要状语了。【一般由副词充当】
  • 补语:一句话的意思还没有説完,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补充意思。例如:他高兴(得跳起来);他练功(练得入魔了)

3.2 复句的类型(非常重要!)

类型含义常见关联词
并列几个相同的成分的东西排列在一起。例如:他今天即学习了语语文,又学习了数学。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
承接句子或者词语间有选择后关系。例如:雷声隆隆,一会儿便下起雨来了。……接着……、……就……、……于是……、……又……、……便……
递进程度一个比一个深。例如:努力学习不仅可以取得好成绩,还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更重要的是……
选择几个分句间有多种可能,他属于其中一个。例如:Ta不是男的,就是女的。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
转折后面的句子不是顺着前一句,而是相对、相对的意思,意在突出后者。如:他虽然长的丑, 但是有钱啊!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等。
因果因为A成立,所以B也成立。例如:因为小明比小红有钱,小红比小强有钱,所以小明比小强有钱。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假设表假设因果关系,前一分句提出假设,后一分句説由这个假设所产生的结果。例如:如果我是小鸟,我便可以在天空自由飞翔了。如果……就……、即使……也……等。
条件表条件因果关系,前一部分提出条件,后一部分提出在这个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例如:只要你好好学习,就能学习好好。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等
解说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组成,其中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后面是对其补充说明。你瞧不起我,我瞧不起你,这是一种很坏的作风。

4 病句

一) 语序不当

  • 多层定语: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读起来会怪怪的。
  • 顺序:领属、代词、数量、动词、形容词、名词(压缩:属代动形名)
  • 例如:花园里的那几朵盛开的美丽的红色玫瑰花被人摘走了。
  • 多层状语:源于人们普遍地表达和理解习惯。
  • 顺序:目的、时间、地点、范围、情态、对象。
  • 例如:为了更好的合作,许多代表今天早上在会议室里都热情地同我们交谈。
  • 定状语错位:核心原因是对语法的不理解,定语修饰名词类,状语修饰动词类。
  • 虚词:两个分句同一主语,主语放在关联词外;分句不同主语,主语放在关联词内。
  • 并列词语:要注意轻重、先后、大小等关系。

二) 搭配不当

  • 核心原因:因为句子结构复杂,自己把自己弄糊涂了;介于此,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尽量将句子拆分。
  • 积累与逻辑:我们需要在生活中有意或者无意的积累一些常见的搭配;在写作的时候,需要注意自己语言的逻辑表达。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 残缺:原因同上。
  • 赘余: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同一含义的词语和句子。在写作中,我们需要注意文字的简洁,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这一问题。

四)结构混乱

  • 核心原因:因为句意较复杂,又没有分句写的意识,所有便容易出现这类情况。
  • 典型:这个作品的作者是由XXX大学的教授写成的。

五)表意不明

主要是代词指代问题。

六)不合逻辑

这个没有办法了, 逻辑是一个作者的灵魂,至少是非虚构类作品。要想提高,只能平时多思考。不合逻辑的常见错误如下:与事实不符、自相矛盾、有交叉、种属的关系、不同类的概念混在一起、强加因果等。

5 标点(重点)

  • 为什么?一篇文章没有标点,二方面会受影响。一是你不知道哪里需要断开,这容易导致文章的结构出现问题;还有就是语气了。如”哦。“和”哦!“的语气肯定是不同的。这二点是标点的主要作用:1、点断;2、语气。
  • 分类:点号(7),标号(10)
  • 点号:主要用于文章点断的作用,表说话的停顿。
  • 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1、停顿的程序不同。2、句子的语气不同)
  • 句内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句内不同性质的停顿)
  • 标点:作用在于标明,表示某些成分的特定性质和作用。

一)句号

  • 使用:1、陈述语气。2、一个完整句子的点断。
  • 注:
  • 因为复句是多句话表达一个意思,所以复句往往只有一个句号。
  • 语气委婉的祈使句。
  • 某某説,后面加句号。如:”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説。

二)问号

  • 使用:1、疑问语气。2、一个完整的句子的点断。
  • 注:
  • 注意这里是疑问语气,反问句、设问句和有疑问词语的句子都没有,所以它们用句号。 (什么是疑问证据?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这句话需要你对其回答吗。)
  • 连续问:有几个问需要几个问号。
  • 倒装句:问号只放句尾,中间用逗号。
  • 选择问:尽管有多个选项,但只针对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只用一个问号。例如:你准备去洗衣服,还是吃饭呢?

三)叹号

  • 使用:1、语气重,感情强烈。2、一个完整句子的点断。
  • 注:语气很强的反问句、祈使句和独词词(一个词就是一句话),也可以使用叹号。(祥林嫂,你放着吧!)

四)顿号

  • 使用:句内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词或短语之间。
  • 注:
  • 和,及,或等连词与顿号二选一。
  • 句子中含有大并列和小并列时,大并列用逗号,小并列用顿号。
  • 并列成分后有语气词不用顿号。例如: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
  • 数字连胜表概述不用顿号(五六百人),数字连用表序数用顿号(二、三产业)
  • 标有引号、书名号的并列成份不用顿号,但是如果在他们后面加上括号,需要要顿号。

五)逗号

  • 使用:表句子的中间停顿(比顿号大,比分号小)
  • 注:
  • 复句内各分句,除了各别情况使用分号,一般都用逗号。
  • 关联词语后使用分号。例如: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
  • 总之,逗号的使用最为广泛,如果不是其符号,那就选择逗号吧。

六)分号

  • 使用:1、句内表并列分句的停顿。2、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前面也可以使用。(因为没有办法了啊)
  • 注:单句排比,一般使用逗号,而不是分号。

七)冒号

  • 使用:1、堤起下文。2、总结上文。例如:
  • 百科全书基本上有两种:一是综合性的,一是专业性的。(提起下方,一般用在“注意”“指出”“证明”“例如”等引起下方的词语前)
  •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总结上方)
  • 注:
  • 使用在书信、发言稿等开关的称呼语中。例如”敬爱的老师:“。
  • 冒号的范围要管到句子末尾。
  • 一个句子里不能出现两个冒号。
  • ”某某説“前面使用冒号,但只引用他人的部分话语,不使用冒号。

八)引号

  • 为什么要用引号?如果没有引号,我们就不清楚哪些话是哪些人説的,有没有被加工过;我们就不清楚一些语言的具体含义。例如:他很漂亮和他很”漂亮“。有引号才能更自如的表现语言的魅力。
  • 使用:1、直接引用。2、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突出、强调、别名、反语,重大节假日、历史事件等)
  • 他説:“今天天气很好,想出去玩。”
  • “5·12”汶川大地震。
  • 如:
  • 引文内使用引号,需要使用单引号。(因为两个引号的话,人们不知道在哪里停顿啊)
  • 在引言中,如果引文是完整的,那个”句号“在引文内;如果不是完整的,那么”句号“在引文外。
  • 如果只是引用大意,不需要用引号。

九)括号

  • 使用:标示注释性的内容。
  • 句内:紧贴着被注释内容之后。
  • 句外:对整个句子的注释。
  • 注:句内括号里面的内容,其末尾一般不需要点号(叹号、问号可以),如果非得用,那么点号需要放在括号外。

十)破折号

  • 使用:1、行文中的解释说明;2、标示着意思的转换;3、标示声音的停顿、中断和延长;4、标示插説的话;5、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方。
  • 破折号VS括号:1、重要的内容用破折号;2、破这号的内容必须读出来;3、破折号后面不能有点号
  • 破折号VS冒号:1、破折号的范围一般是某个词语,而冒号是整个语句的分述、总述和解释;2、破折的内容删去句子中心内容完整;3、破折号与”是“”有“”即“等词不能同时使用。

十一)省略号

  • 使用:1、引文的省略;2、列举的省略;3、标示说话断断续续、语意末尽或话未说完。
  • 注:1、列举你至少需要整三个;2、省略号不能同”等“连用。

十二)书名号

  • 使用:表示作品名称。
  • 注:书、刊物、报纸、文件;电影、电视、音乐、雕塑;软件。(一切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

6 修辞(重点)

修辞的本质是让读者更好理解和接受我们想表达的内容。下面是我觉得重要非常重要的修辞:

  • 比喻(具象)
  • 对比(衬托)
  • 类比

一)比喻(具象)

  • 是什么?A是B。(例如:雨丝像牛毛)
  • 作用:1、语言生动;2、形象。(例如上一句,我们想表达雨丝的细,可是人并不知道什么是细啊,这里我们用了牛毛这一比喻,使得语言更容易被读者理解)
  • 本质:具象可以説是比喻的本质,我们将抽象特征,具象成一个具体的物,这就是比喻。例如上面雨丝的细,什么东西细呢?牛毛。从本质上理解比喻,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写出比喻名,当我们想表达一个东西的抽象特征的时候,我不能説某某东西是adj,我们需要在大脑里加工一个这个adj,然后用加工出来的物来表达。再例如:他的脸很红。这肯定是不行的,我们想到有什么东西是红的?太阳、苹果还是猴子的屁股……,然后説,他的脸和猴子屁股一样……

二)比拟

  • 是什么?A是B(其中有一个与人相关;如果A是”人“,那么叫拟物;如果B是”人“,那么叫拟人)
  • 作用:主要用于写人的,可以很好的表达人或者事物的动物和情态。

三)借代

  • 是什么?我们想説A,但不直接説A,我们通过和A相关的B来説A。例如:大肚子来了;圆规一面愤怒的转身;学习雷锋好榜样。
  • 作用:1、形象生动。2、特点鲜明。
  • 这个B是什么?是我们想突出A的某个特征。如大肚子我是想説他胖,圆规想説他呆板,雷锋想表达的是乐于助人的品质。在写作当中,当我们想説某个人或者物的特征时,可以考虑使用借代。其实这也有点儿具象的味道,不是吗。

四)夸张

  • 是什么?对事物的某个特征进行故意的夸大或缩小。(故意很关键!)
  • 作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

五)排比

  • 是什么?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似或相关的短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
  • 作用:加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情感。
  • 注:説起来容易,做出来很难的,在写作过程中并不好找,需要你思考的足够深和广才行。

六)设问

  • 是什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给出答案。
  •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七)反问

  • 是什么?用疑问的形式的表达意思。例如:我真的没有需要责备的地方吗?
  •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情感

八)对比

  • 是什么: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 作用:突出、强调

九)衬托

  • 是什么:为了突出主要事物,整点儿别的与其放在一起。
  • 作用:突出、强调
  •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注:我个人觉得这和对比没啥区别,更重要的,也是更难的在于基应用。为此,我需要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当我们想表达某个东西”好“(这类似的形容词)时,我们要找一个相反的案例,这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

十)类比

  • 说明:这么重要的修辞书上没有写,是我自己加上的。网上也找不到对类比特别好的定义,所以我就用自己的话説吧。
  • 类比是什么?我们想表达一个道理,通过一个实例做为载体。可是实例A读者不了解,但是B可以。当我们使用B实例和表达这个道理的时候,就是运用了类比。例如:心理学上的意识与潜意识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的当前程度和后台程序来类比。
  • 运用?1、我们得了解那个道理。2、我们不仅了解A实例,而且还能想到自己和读者共同了解的B实例。

7 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

扩展就是运用语法和技法将原句扩充的过程,压缩是扩展的逆操作。值得注意的是,扩展和压缩都是有重点的,这与你想表达的内容相关。注意不要为了压缩而压缩,为了扩展而扩展。

(一)语法

语法扩展&压缩:通过添加或者减少限定或修饰性词语。

  • 我吃苹果。
  • (在课堂上),(帅气的)我(开始地)吃了(一个红红的)苹果。

(二)技法

通过修辞或者表现手法,进行描写,使其形象丰富。

  • 她笑了。
  • 她笑了,(像一朵花一样)。(比喻)
  • 她笑了,花儿因她的笑变得更加灿烂。(烘托)

8 句式

句式有很多类型,这里只説几个有代表性的。

  • 长句和短句
  • 长句:表达严密精确,适合政治论文以及文学作品特定场景的描写。
  • 短句:节奏短促,适合描述事实。
  • 肯定句和否定句(语气):双重否定>否定>肯定
  • 这是不能不能説,真的很棒。
  • 这书很棒。
  • 这书不错。
  • 常式和变化(成分突出)
  • 常式:主谓宾固定,用于一般表达。
  • 变化:成分次序被打破,用于强调突出。
  • 主动与被动(意思一样,但在汉语中,感情有种强迫的意味)
  • 父亲把他带走了。
  • 他被父亲带走了。

9 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

(一)准确

能根据不同的主体、对象、场合等,选用恰当的成语。想做到准确,最主要做到二点:1、用心;2、平时的积累。

(二)鲜明

语句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方法:

  • 词语:1、少用模糊词语;2、用带有褒贬色彩的词。
  • 选用恰当句式:肯定句表观点,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
  • 恰当的修辞。

(三)生动

我不太懂这个,但核心只有一个——具象。例如想表现某个东西美,通过比喻具象美,通过衬托对比来突出美……

10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一)简明

  • 删冗余:删除多余的词或句子。(主旨、语意表达)
  • 删重复:去掉重复的词或者句子。(语法、语意表达)

(二)连贯

  • 语义:行文围绕统一的话题。
  • 形式:句式统一、前后照应、语序合理、语体色彩合适等。

(三)得体

没什么好讲的,不説。

11 文体了解

(一) 议论文

  • 是什么:简单点説,就是讲道理的文章。
  • 三要素(非常关键,你用什么样的“材料”,采用什么“思维方式”,对观点进行论证。这里“材料”和“思维方式”都非常重要)
  • 论点:你要讲的道理是什么。(如:人为何要及时行乐)
  •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正确、可行的依据。
  • 事实:客观事实,如数据图表。
  • 整理:人们公认的道理。
  •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 直接:对比、因果、例证等。
  • 间接:类比、归谬、喻证等。
  • 基本形式(根据实际需要和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定)
  • 并列:不同角度。
  • 递进:逐层深入。
  • 对比、总分。
  • 种类
  • 立论:正常的论证。
  • 驳论:针对对方观点进行反驳。

(二)小说

  • 是什么?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 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 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各种人物描写,例如外貌、神态、心理、动作、语言等。从描写角度上看,又有正面和侧面描写。
  • 环境的作用:1、交代人生活动的时间背景地点;2、暗示社会环境;3、提示人物心理;4、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皖ICP备2024062933号-1